#

辩经,藏语音译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辩论,常见于藏传佛教寺庙内的空旷之地和树荫处。

在《新闻联播》上看到西藏喇嘛辩经的画面,我被这种手舞足蹈的交流方式吸引了。

找到一个短片,里面有一段辩经的片段:

辩经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它是喇嘛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基本相同,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典(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同时也是除转世灵童之外,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的途径。按格鲁派的规定,「格西」是格鲁派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是经由一年一度的拉萨传昭大法会上通过公开答辩确定的。

辩经的起源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得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修建桑耶寺的两位)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地僧人,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辩经时为何要拍巴掌?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观喇嘛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鬨笑。

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徵,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辩经都辩些啥?

一般来说,传统的辩经会有两段式的过程,从缓慢的问答到十分激动的激辩。

第一阶段“立者”会要你背出佛经论典的句子,一般都常是这几天上课的内容,如果是特殊的法会或活动就会应景的背出相关传承的句子。这阶段算是暖身动作,大约会问个几题。测试对方的基本实力。

第二阶段“立者”就会从刚刚所答的句子里找问题来“反问”,开始进行激辩。

非议

网络上有很多对辩经的评价比较负面,有人说这些喇嘛不事生产,靠人养活,有人觉得辩经像是在演戏、表演、装模作样。

我的观点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喇嘛辩经这一种宗教活动,一个源于千年前的活动,如今仍然是这些僧人的日常。并且还完整保留了这项活动的形式,这是难能可贵的。除此之外,延伸几个观点。

理越辩越明,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和别人辩论,说明对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和别人的辩论过程中也能够学到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有的放矢得到更好的学习方向。

仪式感让人产生崇敬,起到宣传佛法的功能。辩论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一件普通的事情也可以用心的去做,使其事半功倍,仪式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为什么人们结婚要举办仪式?为的是表明两个家庭结为连理的决心和真心。为什么领导人接见外国来宾要举行仪式?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仪式为我们做的事情增添了庄重、让人印象深刻。从僧人自己的角度,通过这种仪式,能够让自己更加认真地对待正在进行的辩论、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从这些辩经的照片和视频中,我仿佛看到的是古代的高僧,他们的行为像是在戏剧中,但又是确实发生在现实里。这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佛教,甚至进而信仰佛教。

我认为僧人并非不事生产,并非扛着锄头种田、在工地里搬砖才叫生产,古有三百六十行,现在的行业则更多,每种职业都有着各自的价值,他们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僧人作为佛教的维护者,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教、或者没有宗教,会使怎样一幅图景?人类的精神世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再者说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也足以让人尊敬,而僧人也是这种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人类在精神上是有需求的,而宗教、艺术、文化这些正是来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僧人、艺术家、文学家们则是人类精神大厦的工程师,他们的劳动同样值得尊重。